
當學術曝光變成 "道德綁架":一個 15 年實驗室人的真心話
2025-08-20 14:14:39
來源/作者:普拉特澤-生物醫學整體課題外包平臺
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場景:公眾號甩出幾張圖片對比,冠以疑似 "學術不端" 的誘導性標題,然后你找過去溝通,留下一句 "充值查重費就撤鏈接"?表面看是維護學術正義,細想之下,這何嘗不是一種變味的 "道德綁架"?

學術研究本就不是完美的產物,疏漏與爭議在所難免。Pubpeer 論壇的存在,正是為了讓科學問題在理性討論中越辯越明。但當個別公眾號把實驗室里的無心之失無限放大,用聳人聽聞的標題收割流量時,我們是否該思考:這種 "全民審判" 式的曝光,真的在推動學術進步嗎?
過度曝光對研究者的傷害,遠不止名譽受損。它可能摧毀一個團隊數年的心血,澆滅年輕人對科研的熱情,甚至催生 "多做多錯、不做不錯" 的消極對抗心態。這,真的是我們想看到的學術生態嗎?
15 年實驗室生涯:那些被 "藏起來" 的原始數據
作為一個在實驗室泡了 15 年的人,我摸著良心說:科研圖片的編輯過程,遠比外人想象的復雜。尤其當原始數據積累到一定量級,出錯的風險就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我也問了一些曾經的同門對此事的看法
——“我親自負責的項目,我都不敢百分百保證不出問題?!?/span>
——“過度不端學術凋敝,適度不端百家爭鳴?!?/span>
——“我覺得只要沒跟別人的圖片重復都不是啥大問題。”
——“我最近剛投了一個,raw data 差不多70個G吧,2萬多個文件,搞圖片那3個月我干眼癥了3個月,現在還沒好?!薄斑@么多?”“這還多?大子刊都是TB級,我這毛毛雨。。。”
——“講真,白色恐怖之下,無人可以幸免~”
。。。
不妨模擬一個真實的實驗場景:假設我們做 A 實驗,原定 3 個組,每組至少 3 張不同視野的圖片 ——

第一輪實驗:拍 9 張,450M
重復實驗:再拍 9 張,450M
第三次重復:又 9 張,450M
合并三輪結果:27 張,1.35G,剔除異常后挑出代表性圖片
導入軟件編輯排版,形成 Result.1A
投稿后,根據審稿意見修訂:可能增分組、換圖片、甚至重做
最終修訂版:累計 54 張以上原始圖,2.7G 以上
但你知道嗎?在最終發表的論文里,這 2.7G 的心血,可能只濃縮成 3 張小圖。
那些剩下的 51 張圖該怎么辦?刪了?我舍不得。那是多少個凌晨的顯微鏡下,多少支吸光度試劑換來的結果。憑什么說刪就刪?
更棘手的是,如果后續研究要加新分組,原來的 3 組實驗重做還是不做?重做,又會多出 1G 重復數據;不做,用之前剩下的,會不會被說 "數據復用"?
這不是簡單的 "做與不做",背后是課題經費的精打細算,是研究周期的步步緊逼,是科研精力的合理分配。每個選擇,都可能在未來某天成為被質疑的導火索。
圖片重復:哪些坑最容易踩?
經手過成百上千張實驗圖后,我總結了幾個最容易出問題的節點,歡迎補充討論:
分組標記混亂:新人常犯的錯,同組圖片標錯組別,用的時候自然張冠李戴。
數據管理失控:大量未發表的原始圖堆在硬盤里,修稿時急著找圖,隨手抓一張就用,很容易出錯。
多人接力的漏洞:一個課題做 3-5 年很常見,學生畢業、新人接手,數據交接時稍有疏忽就可能留隱患。
軟件隱形 bug:圖像軟件緩存出問題時,拖入新圖卻顯示舊圖,不仔細核對根本發現不了。
急功近利的代價:為了畢業、評職稱,少數人刻意修飾圖片、掩蓋問題,最后往往牽連整個團隊。
論文工廠的操作:這是必須嚴打的!為了省成本,把一張圖拆成幾處用,本質是學術造假。
03
別讓 "合理編輯" 成了原罪
這里想特別給科研小白和圍觀群眾科普:不是所有圖片編輯都是學術不端。
論文里的圖表,本質是為了更清晰地傳遞信息。裁剪冗余部分、調整對比度、統一排版,這些都是學術界公認的合理操作。關鍵在于:編輯后要如實說明處理方式,不能改變原始數據的科學內涵。
就像醫生寫病歷會整理關鍵信息,不會把所有檢查單都貼上去;我們處理實驗圖,也是為了讓同行更快抓住核心結果 —— 無他,唯 "更美觀、更直觀、更具代表性" 。
04
幾點真心建議
最后想說的是:
對科研人而言,避免圖片問題的核心在于要匯總原始數據,更要做好原始數據管理。多備份、勤標記、善分類,別讓 "無心之失" 毀了多年心血。
對圖片查重公司而言,如果真心想規范學術,不妨與院校合作,把查重納入論文發表的常規流程,像文字查重一樣標準化。別用 "道德審判" 的姿態收割流量,傷害無辜者。
我們期待的國內學術界,應該是百家爭鳴的沃土,而不是人人自危的戰場。畢竟,推動科學進步的,從來不是揪著失誤不放的苛責,而是對探索精神的包容與尊重。
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