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代細胞鑒定不準?免疫熒光/流式方案優化指南
2025-06-05 15:59:37
來源/作者:普拉特澤-生物醫學整體課題外包平臺
Question:原代細胞鑒定不準怎么辦?(普拉特澤生物提供長期穩定的細胞實驗外包服務)
答:原代細胞鑒定對于科研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免疫熒光和流式細胞術是常用的鑒定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常常會出現鑒定不準的情況。下面將為你詳細介紹優化這兩種方案的指南,幫助你獲得更精準的原代細胞鑒定結果。
1.細胞培養狀態:確保原代細胞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細胞密度適中。對于貼壁細胞,在細胞融合度達到 50% - 80% 時進行實驗最佳,此時細胞既保持了良好的活性,又未因過度生長而影響形態和抗原表達。例如,培養的原代肝細胞,當呈現典型的多邊形、鋪路石樣排列,且融合度在合適范圍時,進行免疫熒光實驗能更好地顯示其特征。
2.固定與透化:選擇合適的固定劑是關鍵。甲醛(多聚甲醛形式常用)是常用的固定劑,能有效中止細胞降解和原位固定蛋白,但濃度需嚴格控制,一般為 1% - 4%,孵育 10 - 20 分鐘,以確保既能穩定細胞結構,又不會過度交聯阻礙抗體與抗原的結合。對于一些與膜相關的靶標抗原,需保持脂質完整性,此時應避免使用乙醇、丙酮等有機固定劑,因其會溶解脂質。
3.抗原修復:某些抗原表位可能因細胞固定或在細胞內形成復合物而被掩蔽??乖迯图夹g可提高抗體與靶標抗原的接觸機會,但用于載玻片細胞時需謹慎并預先測試。例如,熱修復方法可能對原代細胞造成損傷,導致細胞形態改變甚至脫落,因此要根據細胞類型和抗原特性選擇合適的修復方法和條件。

①特異性抗體篩選:選擇高特異性的一抗是免疫熒光實驗成功的核心。首先要確??贵w針對的是目標細胞的特異性抗原,可參考相關文獻、抗體供應商提供的應用數據,了解該抗體在類似原代細胞鑒定中的使用情況。例如,鑒定原代神經元細胞時,針對神經元特異性標志物(如 NeuN)的抗體,需選擇經過驗證在神經元原代細胞中能準確識別且背景信號低的產品。
②抗體濃度優化:不同來源和批次的抗體,其最佳工作濃度可能有所差異。通過設置一系列抗體濃度梯度進行預實驗,如從 1:100、1:200、1:400 等比例開始,觀察熒光信號強度和背景情況,確定能產生清晰特異性信號且背景最低的抗體濃度。過高的抗體濃度可能導致非特異性結合增加,背景信號增強;過低則可能信號微弱,難以準確判斷。
③二抗的匹配:二抗需與一抗來源種屬相匹配,且應選擇熒光標記清晰、信號穩定的產品。同時,要注意二抗的濃度也需進行優化,方法與一抗類似。例如,若一抗為兔源抗體,二抗則應選擇抗兔 IgG 的熒光標記抗體,如 Alexa Fluor 系列的山羊抗兔 IgG 二抗,其具有良好的熒光特性和穩定性。

封閉處理:在加入一抗前,使用 5% 的正常血清(來源于二抗生產種屬)溶液或等濃度的牛血清白蛋白(BSA)進行封閉,可有效減少二抗的非特異性結合。封閉時間一般為 30 - 60 分鐘,確保封閉液充分覆蓋細胞樣本。某些實驗室會聯合使用血清和 BSA,以增強封閉效果。
染色過程控制:整個染色過程需在避光條件下進行,以防止熒光染料發生光漂白。孵育一抗和二抗時,要確保孵育溫度和時間適宜,一般一抗孵育在 4℃過夜或室溫孵育 1 - 2 小時,二抗孵育在室溫下 30 - 60 分鐘。同時,在每次抗體孵育后,需用適當的緩沖液充分洗滌細胞,去除未結合的抗體,減少背景干擾。
成像參數優化:使用熒光顯微鏡成像時,需根據熒光染料的特性調整激發光波長和發射光濾光片。例如,常用的 FITC 熒光染料,其最大發射熒光波長為 525nm 左右,需選擇與之匹配的激發光和濾光片組合。此外,要調整顯微鏡的曝光時間、增益等參數,避免信號過強或過弱,以獲得清晰、對比度良好的熒光圖像。可通過拍攝不同參數下的圖像進行比較,確定最佳成像設置。
細胞活性與純度:原代細胞在進行流式檢測前,需確保細胞活性良好,可通過臺盼藍染色等方法檢測細胞活力,活力應在 90% 以上。同時,要盡量去除細胞懸液中的雜質、細胞碎片等,可通過低速離心(如 300 - 500g,5 - 10 分鐘),棄去上清中的雜質,再用合適的緩沖液重懸細胞。例如,從組織中分離得到的原代免疫細胞,在流式檢測前需充分洗滌,去除組織碎片和死細胞,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細胞計數與濃度調整:準確計數細胞數量,并將細胞濃度調整至合適范圍,一般為 1×10^6 - 1×10^7 個 /mL。細胞濃度過高可能導致細胞聚集,影響檢測結果;過低則信號強度不足。可使用血細胞計數板或自動細胞計數儀進行細胞計數。
熒光抗體選擇:選擇與流式細胞儀檢測通道匹配的熒光抗體,確保熒光信號能被準確檢測。同時,要考慮熒光抗體的穩定性、特異性和熒光強度。例如,在檢測多種細胞表面標志物時,需選擇不同熒光顏色且光譜重疊小的抗體,如 FITC、PE、APC 等,以避免信號干擾。
抗體標記條件優化:確定合適的抗體標記時間和溫度。一般在 4℃孵育 30 - 60 分鐘,既能保證抗體與細胞表面抗原充分結合,又能減少非特異性結合。標記過程中要輕輕混勻細胞與抗體,避免細胞受損。此外,需設置同型對照,即使用與一抗相同種屬、亞型且不針對目標抗原的抗體進行標記,用于扣除非特異性熒光信號。
補償調節:由于不同熒光染料的發射光譜存在一定重疊,在多色熒光檢測時需進行補償調節。通過使用單染樣本,即只標記一種熒光抗體的細胞樣本,在流式細胞儀上檢測并設置補償參數,使不同熒光通道之間的信號干擾最小化,確保每個通道檢測到的熒光信號準確反映目標抗原的表達情況。
儀器參數設置:根據細胞類型和熒光抗體的特性,調整流式細胞儀的電壓、增益等參數,使細胞信號分布在合適的檢測范圍內,避免信號溢出或過低。例如,對于弱表達的抗原,可能需要適當提高檢測通道的電壓以增強信號強度。
數據采集與分析:采集足夠數量的細胞數據,一般建議采集 1×10^4 - 1×10^5 個細胞,以保證結果的統計學意義。使用專業的流式數據分析軟件,如 FlowJo 等,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首先通過設門排除細胞碎片、粘連細胞等雜質,然后分析目標細胞群中熒光信號的強度和分布,以確定細胞表面抗原的表達水平。可通過繪制直方圖或散點圖等方式直觀展示數據分析結果。
